“砍不完的九砂柴,看不完的绵潭戏,打不完的漳潭鱼。”每游新安江山水画廊,总会听到这句当地百姓口口相传的俗语。九砂古村,位于新安江山水画廊之中。这是一个依山傍水而建的小渔村,村庄错落有致,布局有方,远观青山绿水中的徽派古村落,和谐静谧又充满了神秘。
九砂现在位于黄山市歙县南部,新安江畔,距县城27公里,现有15个村民组,627户,1747人。是一个以茶叶、水果生产为主的农业生态村,现有茶园1168亩,旱地200亩。果园1001余亩,竹林、经济林1200亩,森林覆盖率达83%。九砂距离深渡镇6千米,约30分钟的水路,坐落在国家AAAA级风景区新安江山水画廊之中。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九砂背靠巍巍青山彭泽尖,前临波光粼粼新安江。明朝末年因避战乱,姚氏族人由新安江下游的防寨迁移至此,就依赖大自然赋予的资源繁衍生息,砍柴捕鱼成为亘古不变的生活方式。
村名九砂,听到就有故事感。村名来由有两种说法:一、村后群山有九条溪流汇流至村,取“九九归一”之意得村名;二、相传很久以前,村前深潭潜伏着一条老龙,老龙心善,怕自己洗澡时会搅起惊天骇浪掀翻过往船只,在江边自备了九缸砂和九缸水,洗澡时就在九缸砂里打滚搓身,在九缸水里净身。为纪念老龙,当年老龙洗澡的地方叫“九砂”、“九里潭”,而老龙潜伏处就叫“老龙矶”,这些地名沿用至今。
新安江穿越,将九砂分为九砂片和防里片,村落呈玉带型分布,阶梯形错落。村中主干道沿新安江畔,道路两旁种植油菜花,而村落中间,盘缠古道连接八方。村中大部分的住宅都是徽式建筑,白墙、黛瓦、马头墙,交织成一片简单素雅的宁静。
走进九砂,你可能会喜欢这里的和谐静谧之感,古老的亭台轩榭,紧紧挨着的村舍小居,村民们三三两两聚在一起,唠着家长里短,手里也不闲着,择菜、织衣、做鞋,时不时看着来来往往的游船,给游客一个微笑的表情。村民们沉浸在这样村居环境里,说不出的满足。这里是山水画廊线上静默的桃花源。
村头村脚分别伫立着“送亲亭”和“迎亲亭”。送亲亭包含着徽州商妇对丈夫和儿子的期盼。从这里出发顺新安江而下至富春江抵杭州,有水路六百里,单那新安江上的险滩就有三百六,这一路行去的困厄险阻和风餐露宿的辛苦堪与人说。“送亲亭,送君亭,送亲亭边送君亭,亲亭凄然,君亭妻凉”。而迎亲亭也是徽州商妇们的一种期待和寄托。徽州女人端坐在迎亲亭中,听凭江风吹彻,看千帆过尽,依旧不见那熟悉的身影。而对于那些日月跋涉于江湖的商人,迎亲亭何尝不是他们夜夜翘望所归,是他们荣归故里的凯旋门。
九砂村立于新安江山水画廊的途中,给山水画廊景区增添了古老而神秘的一笔,眺望古民居也是游客期待值极高的一个旅游项目。四月的九砂,逢油菜花遍满山野,黄灿灿的一片,一层一层顺着山坡蔓延而上,油菜花淡淡的花香,携着九砂古老的味道,问候每一位来访或远观的朋友。
九砂村靠江边的民居,其实只是九砂村的一部分,从九砂村上岸后,还有一些小路通往高山上,有位朋友家就在九砂岸边网上走山中小路数公里的地方,因为房屋位置位于半山上,视野极好,能看到很长一段新安江,起雾时更加壮观,能领略云海盛景,这是高山古村的好处。这位朋友还把自己房子装修,可以提供给游人住宿。
砍柴捕鱼是九砂人的基本生活方式,很多男人还会学一门手艺赚钱贴补家用,九砂多能工巧匠,至今在村内还存有从事传统的打铁、弹棉花、爆米花等匠人。
有游客深入九砂后,还结识了一位” 新安山人”:
那是一栋位于村庄高点突进江面的山壁老屋,小小的徽式风貌优雅端庄,屋前向路的空地上,屋主自己钉了一顶遮阳雨亭,这位跟我们年纪相仿的大哥,很有一个高自主性的生活美学,同时也是面对尘世花丛拥有自在豁达胸怀的人。
他将自己的老窝称做”聚仙居 ”,自号” 新安山人”,好个面向万顷江湖,隐居山野云雾间的仙人呀。张贴在墙上的字画都是他自己的创作,看著聚仙居三字散发出的豪迈不羈,与他手端热茶就碗而饮的无拘神态,我想纵有仙人,恐也就他这般逍遥自在吧。
交谈之后才知道,原来这村庄一路上令我们著迷欣悦的屋边墙绘,有超过五成都 是他的作品。这位大哥从事徽式建筑墙绘至少有20几年的光阴,虽然现在退休,但却将同样的技能,由原先对生计追求满足的角色转换為心灵美感来源的创作,这是个将人的生命活到精彩的范例呀,我突然想起黄山汤口下那位热爱书画的老人家,德不孤,必有邻。管他隐居山野或都会丛林,只要在茫茫人海中坚持挥洒著自己的真性情,自然能成就一轮最美的星光。
现在新安江山水画廊景区游船,除了秋天举办晒秋节,一般不在九砂村停泊。旅行者如果想去九砂,可以从深渡搭乘当地交通班船,船费仅需5元左右。详情可参考百合徽州网的《游览新安江山水画廊的高性价比选择:坐本地交通船3小时只需10元》。也可以从陆路到达九砂村对面,有停车场,然后搭乘渡口渡船到对面的九砂村,船费只需要几元钱。百合山庄到九砂比较近,但没有陆路,需15分钟船程。
九砂晒秋
九砂气候湿润,山居人家,对晒秋有着深厚的情感。
由于地势复杂,这个古渔村平地极少,在丰收时节,当地村民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屋檐,架晒或挂晒农作物,五颜六色的农作物与粉墙黛瓦的明清徽派古民居交相辉映。当然,随着时代的变迁,这样的晒秋习俗已经开始在现代生产生活气息中已经慢慢淡化。
2017年秋开始,新安江山水画廊景区公司,在九砂村举办“晒秋节”。
2018年秋天,新安江山水画廊景区在九砂古村举办丰秋节暨晒秋节,将九砂人家的生活、幸福、丰收等等“晒”给大家。九砂晒秋将持续两个月左右,“中国农民丰收节”当天还有丰富多样的民俗活动。
深秋时节的皖南徽州,农家屋顶和晒场,各种果实你方晒罢我登场,铺成一幅幅五色斑斓的调色板,显摆着归仓前最骄人的风采。晒秋,是丰收的盘点,晒秋,美梦成真的喜悦!
山里种的,地里长的,赶上什么,九砂晒秋就晒什么。火红的辣椒、金黄的玉米、深红的高粱、青绿的冬瓜、银黄的鱼干,还有南瓜、芝麻……
秋季的风干燥持久,暖阳秋风最适合做干货。村民将捞捕的鲜鱼剖开晾晒,能彻底地把原料的水分吹干,在秋日暖阳的照射下,透着金黄的光泽,散发着迷人的鱼香。
柿子红了,秋高气爽,村民将收摘下的柿子刮了皮、穿上线,一长串一长串地挂起来晾晒。一墙一墙的柿子构成了一堵一堵铜墙金壁、柿子长幕,光彩夺目,荡魂摄魄。
每年霜降前后数周,正是秋阳杲杲、金风送爽的时节。那承载着泥土深情和农人喜悦的玉米、南瓜、茱萸、辣椒、灯笼柿陆续收货,田地里的斑斓渐渐隐去,而另一道风景在晴空下——显现:院场里、门前空地、农家屋顶,各种果实你方晒罢我登场。晒簟铺成一幅幅五色斑斓的调色板,显摆出归仓前最骄人的风采。(关于新安江山水画廊,请参阅《徽州黄山新安江山水画廊风景区游船旅游攻略)
品读歙州丨初到九砂
新安江百里大画廊2022-05-04
颇费周折才找到这个九砂村,它在新安江的南岸,我们总在江北来回折返,焉能得其所?问乡民:九砂何处?他们总是遥指对岸青山下的一片白墙黛瓦,却不告诉你何以渡过已成一汪淼淼大水的新安江。
南源口有桥,但要绕道好几十里。感叹:风景如画桥太少。话要说回来:这钢筋水泥的横跨弄多了,美丽的山水画廊没准会被切割得七零八落。
终于寻得一小渡口可直抵九砂。船在彼岸,静静地泊着;此边立一木牌,上书摆渡人手机号码,接通后,有人从小屋出,解缆发动,船便“突突”地过来了。
我们属散客,来回一趟渡资2元,归摆渡人所有,村里人过江免费。这个渡口冷清寥落,摆渡人无所事事。他是一个中年男子,进村巡遛一遭方知:他俨然是为数不多的“壮丁”。
何谓“九砂”?缘自村后的群山上有九条小溪流入村中,九九归一,因而得名;500多户近1600人,姚姓为大姓,十之居九。
江边有祠堂。祠堂内一方墙上,书写着《九砂村来历及姚姓追远》,来龙去脉讲得清清楚楚。村中原有朱凌丁三姓,后皆败落,明代宣德年间来的姚姓后来居上,遂成大族。
外人知九砂,盖因有民谚传世:打不完的漳潭鱼、唱不完的绵潭戏、砍不完的九砂柴。其实,它是一临江靠山之渔村,于是兼有了一派山灵水秀的风景。
这里距歙县县城20余公里,坐船去深渡约30分钟水路。
上百栋徽派古民居依山而筑,阶梯分布,鳞次栉比,阡陌纵横。每每从江中眺望,宛如立体街市,尤为壮观。想象力丰富者喻之:水上布拉达宫。
靠山吃山,打柴便打柴;靠水吃水,捕鱼便捕鱼。而今青山依旧在,樵夫踪迹却无从寻起;绿水日夜流,江上逐浪撒网,渔舟唱晚已成绝响;传统的生活方式在嬗变,几度夕阳红,秋月春风的日子渐渐湮失。
为保证“一江碧水出新安”,沿岸全面禁捕,渔民上岸,渔船上交,同时拆除养鱼的网箱,清理水道。放弃世世代代赖以生存的营生,重新开始创业,无疑是十分艰难的抉择,这里的老百姓顾全大局,做出了很大牺牲;而今江上不见一个打鱼人,时不时可见小船在江面上划弋,那是以舟代步,往来交通。
村中老屋很多,斑驳的颓墙残壁依稀着昔日的繁华竞逐,雕梁画栋早已褪色而近于腐朽,上上下下的石阶石梯勾连起整座村庄,狗吠鸡鸣自有了几份古意,老人坐在自家门口,脸上布满了时光沧桑的沉淀…….
守着一摊好山水,九砂人有所作为,无非是复制渔樵生活,展示田园风情。沿江的一条线上,若干个农渔文化的风景群做得栩栩如生。最闻名遐迩的,当属“九砂晒秋”了。
祠堂外,有周正方平的晒场。这些年,“晒秋”火了,不少地方弄成了反季节的“大棚菜”,置时令替更全然不顾,活脱脱得如蹩脚影视剧里的“穿帮”。九砂人还没有把“晒秋”当作一张四季通行的名片,这不,春夏之交的太阳明晃晃地照着,一块块油菜地,已没了早先的恣意金黄,内敛成籽,半倒伏状,等待着最后的“咔嚓”,蚕豆饱满,辣椒挺拔,出土半截的莴笋茁壮,叶子肥阔舒张。
一切都自然而然。
只能在照片上领略九砂晒秋的场面。很热烈也很热闹。色调当然是红与黄的主打。红的是辣椒,秋天的辣椒如火一般,串挂起来像一点就着的鞭炮;黄的是玉米与南瓜,前者愈老愈好,老玉米,黄灿灿;后者愈大愈好,大南瓜,丰收好年成。诸如笋干、豆角、东瓜、芝麻、绿豆、黄豆也是要一一登场的,唯此才能五彩斑斓,美不胜收。
不同于高山村落晒秋,这里的晒秋更与一江萦萦绿水相互映托。游客大抵是坐船从水上过来的,那游船渐渐驶近了,古村老屋一点点清晰,一幅绚丽美好的晒秋画面就这么慢镜头地平推过来。船上的人欢呼雀跃,兴奋得如同打了鸡血,纷纷拥到船头搔首弄姿,拍照留影。船家提醒不要落入水中,这一带水深都是好几米。
到九砂的旱路不太好走,游客都是船送来(也是游览新安江),因而这里的宁静与喧闹成“潮汐”状,这不,几船人同时上岸,村里立马熙熙攘攘,人头攒动,不到一个时辰,安静的只有狗叫。
新做的景观,基本都在江边,有些也颇有匠心,如景观小品《上岸人家》;如几只大萝筐布置出的“鲜花瀑布”景观装置;还有那一捆捆标出重量的柴薪,也让城里人气喘吁吁地体验一把担柴的辛劳。
一个大腹便便的中年男士,挑起来摇摇晃晃地走了几十步,便撂了下来,满脸汗涔涔地说:好汉没了当年勇,那时挑一担柴能走十几里山路。
看来他曾是个插队知青。
有一黄铜雕塑相当逼真:一古代装束的农人,赶牛扶犁,在田里耕作;右侧,勒鲜红二字于青石之上:耕读。
“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此乃徽州人家过去最常见的门联,传统、教诲、期望全有了。历代文人也是很推崇的,陶渊明《读山海经》云:“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元代王冕《耕读轩》:“犁锄负在肩,牛角书一束”……
徽州古称“东南邹鲁”,文化底蕴深厚,十户之村,不废诵读,“三间茅屋书声朗,放下锄头考一场”,“耕读”的境界是何等洒脱!
而今,耕者不读,读者不耕,耕读脱节,分道扬镳;“耕”尚在辛苦劳作,“读”已远走高飞矣!
勒石九砂,半是挽歌,半是提醒;诸多游人,一瞥而已,也有驻足沉思者。他是谁?读书人装束,是个研究徽文化的学者吗?在想什么呢?
耕读绘就了传统徽州乡村的底色,在当下,当然赋就了全新的意义。乡村需要文化,需要知识,需要情怀满满矢志不渝的文明传播者,在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里,这可是必须的书写啊!
或许是旅游淡季,村子里找不到一个吃饭的地方,一个农家乐,大门也是落锁的。问乡民,说是没有客人,即便是割了两斤肉,到头来还是自己吃了。
有这么好的风景,应该不愁游人流连忘返。种种迹象表明,诸多策划与创意正在落实之中,蓄势待发。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弄得洋里洋气,花里胡哨,那种“落伍的时髦”是不会被待见的。
我挺喜欢这个地方,有点恋恋不舍。打定了主意,下次来怎么也得住一夜。实在不行,就浪漫一把,自携些酒菜,歇一宿在船上又何妨?
月朗风清,月涌江流,小酌微醺,枕水而眠。https://mp.weixin.qq.com/s/HZVOy1B6MnDPxGd5uZYV6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