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古道】吊石岭古道:婺源北上古商道

作者:黄良顺 点击:2018-07-01 22:24:46

古徽州吊石岭古道不仅是婺源北上行商的货运要道,这一带还是婺源詹墨制作中心...

吊石岭古道不仅是婺源北上行商的货运要道,这一带还是婺源詹墨制作中心。在那里还有古法制墨作坊,甚至有人珍藏了早已失传的“中华三大奇药”之首——徽州“八宝五胆药墨”。

古徽州吊石岭古道是婺源北上行商的货运要道

1.五龙山中古道群

婺源脱徽入赣已八十余年,其间虽短暂回皖两年,但已唤不回渐行渐远的徽味,如今能将其与徽州联系在一起的,除了粉墙黛瓦马头墙等徽州元素外,跨越五龙山脉各个垭口的十多条古驿道或是其曾与徽州血脉相通的历史见证。

唐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唐玄宗颁旨,析出休宁县回玉乡、乐平县怀金乡新设婺源县,治于清华镇(901年迁紫阳镇)。绵延百十公里的五龙山脉则成了横亘在婺源与徽州这个独立地理单元间的天然屏障。千百年来,古徽州人遇山凿石、过水搭桥,开凿了十多条跨越五龙山的古驿道,以通达徽州各邑。因山高林密,远离村寨,如今,这些残存在崇山峻岭间的古驿道已成徽州境内保存最完好的古道群,为研究徽州古代交通网络及徽商流动路径提供了标本。在这些古道中,如果说经五城、过塔岭、进入婺源的“五岭古驿道”是徽婺之间人员往来的“官道”,那么,经溪口、跨吊石岭的古道则是婺源人北上货运的主要通道。

吊石岭为休婺界岭,因一处两山夹一石景观而得名。岭头于两山夹持间,四条步道分赴东西南北,为古道最险峻地段。现存古道自休宁县板桥乡徐源村起,翻越吊石岭,至婺源县沱川乡白石坑村,全程约七公里,路宽1.5-2米,均为青石路面,保存完好。

吊石岭上流下的一溪清水从徐源村起,穿过三十公里犬牙交错的峡谷,在休宁溪口汇入率水河后向新安江奔腾而去。《婺源县志》记载:“婺诸水俱入鄱湖,惟此山之水东流入休达浙,故名浙源”,这一水之源也为婺北开辟了通达江浙的商贸要道。古时婺源商人贩运货物北上,自紫阳、清华起,经沱川,过吊石岭,入休宁板桥,至溪口,转水路沿率水河、新安江,经徽州府至杭、苏、沪。这条从婺源到休宁溪口的古道跨过吊石岭后一直在峡谷里穿行,平坦宽阔、水陆相接的优势成了婺北至徽州的货运主干道。连接在这条古道上的还有觉岭、浙岭、高湖山、门前岭等多条“支线”,像一棵大树上的枝枝杈杈连接着附近的大小村寨。

2.板桥徐源泉水鱼

缘溪而入的古道大部分已被宽敞的柏油马路替代,过了板桥乡才见到溪边田头时隐时现的青石古道。板桥古为浙东乡,与浙源乡接壤于“浙岭头”,为“吴楚分源”之地,均属婺源,1949年,浙东乡转隶休宁县,置板桥、花桥两乡。板桥原为村名,其来历我未考据,断然不敢与难得糊涂的“郑板桥”相联系,或是此地山高水长,一座木板桥连接着来往商旅而得名。

如今,溪谷上早已不见“板桥”,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座水泥桥横跨峡谷两边。偶有一两座石拱古桥,枯藤草蔓缠绕,像一湾时空隧道,跌宕着历史的落差。到了公路尽头的徐源村,斑斓的现代生活似乎瞬间定格在某个历史片段,浓缩成这条沿着峡谷缓缓上行的青石古道。

自吊石岭潺潺而来的溪水在徐源穿村而过,滨水而居的房屋有些老旧,同为徽州粉墙黛瓦,这里却没有马头墙的高昂错落,也少见门楼窗眉的飞檐翘角。就是这个朴素的小山村,却有着数百年泉水鱼养殖历史,一口口大大小小的鱼塘沿溪而建,像一棵青藤上的片片绿叶从溪边伸展开来。鱼塘不大,几平米到十几平不等,池壁四五米高,青石块垒砌。百十年时光流逝,鱼换了一茬又一茬,鱼塘的石壁也被岁月染成了黑褐色,与乌溜溜的草鱼映衬着,里面有些阴沉沉的。好在每口鱼塘里都养着几尾红鲤鱼,仿佛秋天点缀在黑白徽州里的几点猩红,恰到好处地将徽州人的内敛与精致刻画在每一个生活细节上。

3.雨中登高吊石岭

铺设在古道上的青石板倒是敞亮许多,数百年的足履踩踏,已将棱棱角角、沟沟槽槽磨砺得光滑玉润。前年深秋,我首次行走古道,经此处前往禅境圣地高湖山;去年春,又走此道,经虹关,过浙岭,怀古吴楚分源。今天,我再次到来,一条古道,两年时间,三次行走,在我的旅程中尚属首次,这不仅是这条古道的规整、宽阔、厚实、靓丽,更是这些往来纵横的古道群尚有诸多未解之谜吸引着我。

山里的天气变幻莫测,亦或是耸立云端的高湖山有意展露其阴柔凄美的一面,前年深秋来此,一路大雨磅礴,今天刚出徐源,同样迎来磅礴大雨。在高湖山与羊角尖聚拢而成的山坳里,古道在一片古老的茶园地里缓缓而上,淅沥沥的雨将茶树濯洗得晶莹翠绿,茶树间透绿透绿的乌桕树很难让人相信这是映红徽州秋天的树种。在山间,视野所及,都是蓬勃的葱茏,尽是饱满的墨绿,是唯有盛夏才有的重绿,唯有盛夏雨中才能见到的、清澈的重绿。

雨中行走在青亮的台阶上,沐浴着山中淡淡的山雾,呼吸着清新的草木清香,清凉清凉的,倒是比大太阳底下登山惬意许多。我们经过山脚的“饮泉亭”,攀高数百余米的蹬道后到达吊石岭垭口。对于吊石岭这个名称,我总觉得有些不雅,也不吉利,千百年来,无数文人骚客往来于此,也未给它雅化一个诗意点的名字,甚是遗憾。

垭口路亭的半截石墙内已经长满齐人高的柴草,路边那块由高湖山自公和尚凿立的指路牌已被苔藓侵蚀得模糊不清,幸好我们已十分熟悉这一带的地形地貌。

在这个古代“交通枢纽”处,前年,我们右上高湖山,去年,左下虹关(村),今年该是向沱川方向直行了。

4.空山新雨后

雨还是继续下着,一会倾盆如注,一会细密如丝,此刻,整座山峰已经被浓浓的山雾弥漫着,白茫茫一片。前行的路在山间穿行,略有上下坡道。与前段路程相比,这段路面基本被青草覆盖。在这炎炎夏日,这样的草丛是最适合蛇类栖息的,即使连续大雨也赶不走这些常年生活在这里的生物。险情随时潜伏在我们脚下,作为山中一过客,我们一手撑着伞,一手拿手杖拨打着杂丛草,匆匆借道前行。

这就是所谓的打草惊蛇吧?

与那些令人毛骨悚然的爬行动物相比,树林里的知了和鸟儿倒是叫得欢快悦耳。在这连绵大雨、浓雾似乳的山林中,还有知了嘶叫,还有鸟儿欢歌,是令我感到意外的。这些知了或许正悠闲地躲在树叶背面,或站在一处可以避雨的树丫上,随心所欲地施展着歌喉。鸟儿显然不止一只,一唱一和、一应一答,像是在准备着一场绘声绘色的晚会。在这个世界里,森林就是它们的舞台,不需要导演不需要观众不需要掌声,知了伴奏,鸟儿演唱,随心所欲,海阔天空。就像我们这些逃离街市喧嚣的行走者一样,停下安身立命的奔波,穿行在这空山鸟语中的情境中,心自然舒展着。

5.前世今生探古道

伴着蝉嘶鸟鸣,走过这段十几分钟行程的草丛路面,进入森林,宽阔的古道再次回到脚下,“警报”暂时解除。

约半小时后开始下坡。

眼前这段盘旋而下的Z字形道路足以媲美大洪岭的十八弯,路宽远超浙岭十八拐,台阶凿砌工艺不亚于文昌古道,其沧桑古朴更不输箬岭、大连岭。

从徐源出发至此,古道宽阔,台阶厚实,路面平整、石板青亮,已令我感叹不已,想不到在这荒山野岭中,还完好无损地保存着这么宽阔规整、流线精美的古道,实属罕见。这让我再次审视这条徽婺商旅干道的历史渊源,半山腰处一座倒塌的穿心路亭为我找到新的信息。

路亭残墙内壁置“南无泗州大圣尊神”佛龛,其碑刻上记载着这座古亭的生辰八字——乾隆二年(1737)秋月,比浙岭上的“继志亭”(乾隆已酉/1789年)还早52年。

路亭虽不能完全代表修路的具体年月,当年商旅往来的盛况足以刻印在这斑驳的古碑中。

相传吊石岭古道由一位徽商遗孀捐建,但未见文字记载。

徽州人内敛不扬,即使巨资投入修桥补路这样的善举也少有碑铭印记,更别说撰记留名了。

到达山底,再遇一路亭,虽残墙断垣,镶嵌在墙壁上的“亨达亭”碑刻仍清晰可见。亭立于光绪丙申年(1896),落款为“沱川众造”。

又是一处“做了好事不留名”的旧址。

或是托了这座“亨达亭”的福,我们从徐源到白石坑,虽大雨不停小雨不断,却也一路“亨达”,既未遭遇“爬行动物”的攻击,也未滑跌受伤。

到达白石坑村已近中午,雨止渐晴。当年这个占据地利的“岭脚村”仅剩十几户人家、几位留守老人。从这里到沱川、清华的古道也像这个小山村一样即将消失。我们按计划离开这条“主干道”,翻越村庄对面的“门前岭”,前往徽墨故都——婺源县浙源乡虹关村,去探寻那些即将逝去的徽文化遗产。

6.徽墨故都——虹关

徽墨是华夏文化之瑰宝,自北宋起,徽州制墨业开始兴盛。明代以后,出现了“徽人家传户习”的制墨景象,使得徽州成为全国制墨中心。明清以来,以虹关为中心的婺源制墨业蓬勃发展,与歙县、休宁呈鼎足之势。虹关詹姓墨工异军突起,其所制墨品享有“落纸如漆,万古存真”的美誉,据《清代名墨谈丛》记录:全国百名制墨名手中,婺源就有十位。在徽墨鼎盛时期,虹关詹姓在外经营的墨铺达八十多家,一时婺墨名扬天下。

繁荣的制墨产业无疑是婺北一带古道网络形成的经济基础,也成就了“条条官道通虹关”的古代交通格局。从白石坑出发,跨越门前岭的“支线”古道略窄,宽约1米,凿砌台阶的石材及工艺不减吊石岭古道。门前岭岭头海拔仅600米,与白石坑相对高程仅百余米,这段路程基本没有弯道,直线攀高,还是有些费力的,好在仅半小时脚程。

下山的古道在山中迂回穿行,我们抵达虹关村已过下午一点半。

虹关的高墙深院、亭台楼阁是那种让人看一眼就会联想起曾经辉煌的沧桑古朴。村头是一棵冠盖数亩的千年古樟,古树临溪,下有一凉亭,我们在这里见到一位身材消瘦、白髯飘飘的老者。老者姓詹,制墨世家,祖上曾在上海经营墨店,但他未承祖业,年轻时打铁为生。或是长期生活在这个翰墨飘香的古村,老者衣装整洁,发须纹理有致,一派仙风道骨。别致之处还有其左手佩戴的三枚戒指,两金一玉,胸前一翡翠挂件,碧如荷叶,足有五公分对径。

我对金银玉佩没有研究,他这一身祖传行头,在小城屯溪少说也抵得上一套房的价值吧?

说起虹关墨,老者如数家珍。松烟墨、油烟墨、炭墨,其上品为桐籽油烟墨,具有“入纸不晕,书写流利,浓墨而光,防腐防蛀,耐久不变”之功能。目前虹关村内还有一家古法制作油烟墨的作坊。

据老者介绍,他家中还藏有两锭古代“药墨”。

“药墨”为徽墨一绝。据有关史料记载,徽州药墨,即胡开文创制的“八宝五胆药墨”,以熊胆、蛇胆、青鱼胆、牛胆、猪胆和水牛角、羚羊角、蟾酥、珍珠、牛黄、麝香、朱砂、 冰片等8味中药材及桐油烟精制而成。药墨主治各种阳症,尤其对皮肤病、咽喉疾病、口腔疾病、痈疽疮疡、无名肿毒、症瘕积聚、关节疼痛、血症等症状具有奇效。相传,清光绪年间,八国联军入侵京城,慈禧西逃途中罹患背疮(鱼鳞病)顽疾,寻遍天下诸药不治,后得“八宝五胆药墨”而愈。徽州药墨因此名盛一时,被誉为中华三大奇药(徽州药墨、云南白药、漳洲片仔癀)之首,胡开文也获“药墨华佗”的美誉。

因药源珍贵稀少,配方奇特,制作工艺复杂,民间有“黄金易得药墨难求”之说,古方秘制的药墨更是无价之宝。老者珍藏的药墨为六边柱体,长不足三公分、直径约一公分,原藏三锭,几年前,他患心脏病时用了一锭。遗憾的是我们无缘一睹这两锭徽墨瑰宝的尊容。老者的谢绝也使我们对虹关这座徽墨故都产生了更强烈的神秘感。

更多徽州古道内容,请阅百合徽州网《专题:徽州古道大全

请支持独立网站百合徽州网:转发请附链接http://517baihe.com/a/201807/140.html 。

本文话题: 徽州古道

相关文章
  • 【徽州古道】胭脂岗古道 :阊江与新安

  • 【徽州古道】矶岭古道:徽浮古道核心路

  • 【徽州古道】祁门秋风岭古道

  • 【徽州古道】祁门百倍岭古道:古道通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