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徽州的深山里,藏着许多古岭道,随着时代变迁消失在岁月车轮中,可是留存下来的古道却成了大家户外健身徒步的好去处。百合徽州介绍过徽州大地上的诸多古道,这次说下箬岭(旌歙)古道。
箬岭(旌歙)古道位于神秘的北纬30度线上,古时由徽州府(歙县)通往宁国府(宣州),现存古道从旌德白地镇高甲村过天星洞经五里亭、旺子洞、天星洞(东箬岭)到歙县许村五猖庙、茅舍、茶坦、许村北约25公里,歙县段人们习惯称“箬岭古道”,于旌德处则称“旌歙古道”。
箬岭关的地理位置很特殊,歙县、绩溪、黄山区(太平)、旌德四县交界,民间形象地说是“一脚踩四县”。箬岭关口(俗称关洞)的地理坐标是北纬30°08′48″,东经118°31′97″。这也让箬岭关洞成了古徽州在北纬30°的标志性建筑物之一。
箬岭(旌歙)古道又称隋唐古道。据悉,由“徽州第一伟人”汪华所拓,距今已有1400年,是徽宁官道中最精致的一段,完好保存了古道历史风貌。沿途有五里洞、如来柱、靠壁洞、天竺俺遗址、旺子洞、天星洞等人文景观。它是古徽州通往山外世界最早的一条驿道,以幽、险、峻、雅,抒写着历史和文化的传奇。
古道每一处建筑都标注着历史,每一处洞亭都蕴藏着文化。遥想当年,北宋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提任江东提刑时,从江西入徽州,走古道到宁国府;明代旅行家、地理学家徐霞客,穿古道登黄山,发出“登黄山天下无山”的慨叹;清咸丰年间,时任徽宁池广太道台的惠征和夫人带着17岁的长女那拉氏(也就是以后的慈禧太后),去九华山进香,求神灵庇护选秀成功,夜宿古道听“唱灯棚”。
古道既是重要的军事通道,又是重要的商道。太平军和清军多次在古道周边激战;1934年12月,方志敏领导红军抗日先谴队过古道北上作战;1949年4月,李德生率领的第二野战军从古道经过解放歙县。旌德的大米由此运往徽州,南陵、繁昌、芜湖来往徽州商人络绎于途,骡马铃铛之声不绝于耳。
这条古道饱含了融山水风光和历史文化。在这里,您可以探寻驿道文化的历史遗存;还可以饱览景区内林秀水美,山高谷深的自然风光。 景区竹木葱郁,溪水潺潺,阴柔共媚。
春月,我们从一片繁花绿树中走来 温暖的阳光,依旧灿烂照耀着林间, 古道风尘,静静守望着山野 轻快欢愉,犹如微风拂过, 步履坚实,那是在路上的行者。 徒步箬岭(旌歙)古道,把自己丢在山林之间 ,用脚步去丈量春天,在行走的路上用心灵和身体去感受一切。
在古道上可远观大美黄山。当行于绿荫中,可以呼吸到富氧离子的清新空气。踏着被岁月打磨得圆润光滑的石板道,如同踩在历史的脊背上,更像是一次时光穿越,一次古今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