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三月天,徽州大地美得就像一幅画。千姿百态的花绽放在古道边,村庄旁,山涧里,景区里。于一大片山花烂漫处,一不小心就会醉氧喔!当下,对于徽州人的朋友圈来说,相信已经被金黄色的油菜花刷屏了。
但是面对菜花溢满屏幕独占朋友圈,许多人慢慢地感觉有些审美疲倦。那么如何消除朋友圈内得赏花的审美疲劳?不妨畅游徽州最美的花海古道——文昌古道,慢慢地看着沿途春的风景。
徽州文昌古道堪称是当时古徽州歙县境内最豪华、很繁华的一条“高速公路”,沿途设有凉亭、店铺、茶馆,异常繁荣热闹,为歙县、绩溪、旌德、浙江等地民众边贸往来、出门经商赶考的重要交通枢纽之一。
文昌古道位于歙县岔口、武阳、昌溪三个乡镇之间,从岔口镇岔口村村脚开始,途经岔口镇文山村、武阳乡洽河村到昌溪乡双源村的坝岭岭脚,古道连接两座海拔600多米的山岭,文山岭和坝岭。
文昌古道全长6公里,宽1.8米,中间有一条长2000多米的横路,路途中修建了6座路亭,5000多级台阶全由精细的青石板铺设而成。
“文昌古道”是以文山村为中心,呈放射状修建的三条古道,青石板,各五华里,古道东向岔口镇岔口村,南至武阳乡东湖田村,西往昌溪镇双源村。文山村以前叫“横山村”,村里的房屋有的在山尖,有的在山腰,有徽派的马头墙,也有黄泥巴夯实的土楼,白黄相间,与村庄周边的古树林一起构成一幅绝妙图画。
文昌古道 非同一般,是有故事的。
至于文昌古道的来历,民间传说有多种版本。有人说,民国年间,号称“歙南第一村”的昌溪,一文山商人为从昌溪迎娶儿媳,斥重资修路,以显示其财力。另有说法,文山商人将女儿嫁到昌溪,为避免被婆家轻视,而修建此道,以示其德高财厚。
但从文山村里获取的更多信源显示,文昌古道是经历了几代人才修成的,确有因娶儿媳而修路的传说,但最早记录铺设石板路面的是民国五年(1916年),现存大部分路面是吴六金出资修建的。
吴六金,字佩珩,文山人叫他“老佩”,1892年生于文山村,家境贫寒,五岁丧父,十五岁经族人介绍到屯溪老街的“怡和茶号”学徒,1929年,自立门户,经营“华盛”茶庄,因经营有方,外销茶叶生意红火。
1935年,吴六金稍有积蓄,即开始捐资修路。从最险要处开始,平处铺石板,陡处砌台砎。5000多级台阶全由精细的青石板铺设而成,美观整齐,风光秀丽,是浙江等地赴歙县、绩溪、旌德等地的交通要道。来往行人川流不息,途中设有凉亭、店铺、茶馆,异常繁荣热闹。建成耗资14000元,折合现人民币最低造价820万元。至1938年,修筑完成文山至岔口、文山至东湖田两条步道,并连接至坝岭岭头。
这条徽州花海古道穿行于山间古村之间,站在视野开阔的岭头,远山、村庄、道路、河流、花海尽收眼底。大小不一的村庄,有的在山尖,有的在山腰,有的在山底。村里的房屋,有的是徽派的马头墙,有的是夯实的土楼,白黄相间,与村庄周边的古树林一起构成一幅绝妙图画。古道不长,贵在穿行于古村花海之中,你可以放慢脚步,在春日的阳光下慢慢感受花海的灿烂,古村的质朴,古道的幽静。